在淺淺的文字里品味深深的情
——《秋天的懷念》課堂反思
《秋天的懷念》是作者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后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后,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基于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重視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通過這堂課讓學生學會抓關鍵詞,多角度分析來讀懂人物,在品讀結合中讀懂情感的閱讀方法,于是我把本堂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分析母親的細節描寫,感受母親深沉的愛以及引導兒子自己超越苦難的智慧。
下面是我這堂課的課堂實錄。
第一部分 利用插圖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作家史鐵生的經典散文名篇《秋天的懷念》。請大家把課本翻到21頁,插圖就是本文的作者。請看這幅插圖,你有什么感受?
生1:圖中的作者抱著雙臂,露出燦爛的笑容,我仿佛能聽到他爽朗的笑聲。
生2: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他的笑容,我覺得他一定是個很快樂陽光的人。
師:這是插圖給我們的感受??蓪嶋H上史鐵生的人生經歷了巨大的痛苦,讓我們走進課文,了解他笑容背后的故事。
第二部分 讀懂兒子
師:同學們,我們的作者史鐵生經歷了怎樣的痛苦?
生:雙腿癱瘓了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在文中找找作者雙腿癱瘓后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默讀、勾畫批注)
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師:這句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出作者的暴怒無常?
生:“突然”和“猛地”
師:為什們是這兩個詞呢?
生:“望著望著”是望了很久,“望著”是只看了一下,這和“突然”形成對比,突出了他的暴怒無常。
師:剛才兩位同學都講到“望著望著”寫出了他“望”的時間之長。那望了這么長的時間,他心里都想到了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史鐵生,你會想些什么呢?
生:我會想,大雁在天上飛多么自由啊,我卻只能坐在輪椅上,這太令人傷心了。
師:對于一個永遠沒辦法再行走的人來說,大雁飛翔的從容,總會令他憂傷。再看看“甜美的歌聲”,“甜美”能刪去嗎?
生:當我們心里高興的時侯,聽到甜美的歌聲,我們也會感受到一種歡快。但這時史鐵生是雙腿癱瘓,他心情非常糟糕,這時他聽到甜美的歌聲,就會使他心里很不平衡。自己雙腿癱瘓了,聽到這甜美的歌聲,這不是對自己的一種刺激嗎?
師:是的,這個時候的史鐵生連站都站不起來了,當時他才21歲。所以,此時此刻,李谷一的歌聲越是甜美,對他來說越是殘酷。史鐵生的心情從羨慕、傷心、失望,再到絕望的每一步印記,沒有經歷過的人,恐怕永遠也不能明白。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幾句話。
(師生配合讀。)
師:大家分析得很細致。文中的作者和插圖中的作者判若兩人。雙腿癱瘓讓他痛不欲生,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我們看看他的經歷:
21歲(1972年),人生最風華正茂,絢爛多彩的青春年齡,史鐵生卻遭遇到生命的不幸,雙腿癱瘓,開始自己的輪椅生涯。
1981年,因患腎病放棄工作回家療養。后從事寫作。
1998年,被確診為尿毒癥,需隔日透析以維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去世。根據遺愿,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器官捐獻給醫學研究,12月31日凌晨6時許,其肝臟移植給天津的一位病人。
師:史鐵生生命中的大多數時光是在輪椅上、病床上度過。他的暴怒無常和對生命的絕望似乎可以理解。但是,他并沒有就此沉淪、一蹶不振。在這個過程中,是誰給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生:母親
第三部分 讀懂母親
師:面對這樣一個兒子,母親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在文中找出描寫母親的相關語句并賞析批注。
生: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
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奥犝f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彼偸沁@么說。
生:這句話運用了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
師:先看“悄悄地”,這就奇怪了。一般情況下,當兒子有這些舉動時,母親會撲過去制止,然后大哭??蛇@個母親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了呢?她是不管兒子了嗎?
生:不是,她是在給兒子發泄情緒的時間和空間。
師:那為什么不走掉算了,還“偷偷地”聽兒子的動靜呢?
生:母親害怕兒子做出什么傻事兒來,她既要給兒子空間,又密切關注兒子的一舉一動。母親可真難呀。
生:“眼邊紅紅的”說明母親已經哭過了,但是卻沒有在兒子面前流眼淚?!叭套】蘼暋?,母親多么想放聲大哭,哭出自己心里的苦,但是她“忍”住了。
師:這是文中兩次寫母親的“哭”,卻寫得不見眼淚、不聞哭聲——她試圖要“隱藏”自己的哭泣,不想讓兒子看到,也不想讓兒子聽到。她為什么這樣做呢?
生:她怕自己的傷心讓兒子更傷心,她想給兒子做個堅強的表率。
師:是的,母親有一份隱忍之心。我們再來看看,還有一個詞“總是”,母親為什么“總是”讓“我”去看花?
生:母親想讓“我〞在看花時忘掉自己暴怒的心情。
生:母親想讓“我”學習菊花傲霜開放的頑強精神,因為“菊殘猶有傲霜枝”。
師:是的,看花,看的是一種精神,看的是信心,看的是希望和勇氣。母親真是用心良苦啊
師:我們接著看描寫母親的句子。
生: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運用動作描寫,“撲”“抓“生動形象地寫出母親非常在意“我”內心的感受,害怕“我”禁不住打擊,失去生活的勇氣?!叭獭睂懗瞿赣H強力克制痛苦安慰、鼓勵兒子的痛苦情狀。
“好好兒活”運用反復修辭,表明母親希望兒子也像她一樣勇敢地面對現實,頑強地生存下去的心愿。
生: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p>
師:母親想擋住什么?
生:母親怕“我”看到落葉凋零而傷感,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師:改為“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毙胁恍?
生:原句是母親在和兒子“商量”,她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她想早點去,“明天”就去??墒侨セ虿蝗?,“明天”去或什么時候去,就都取決于兒子了。改句卻變成了“通知”,甚至是“要求”。
師:我們繼續往下看。
生: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p>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
生:在這里,母親明顯活躍了起來:她“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這分明就是個孩子啊,高興到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生:這一處母親的話也多了起來,跟我們的母親一樣愛“嘮叨”了。文中用的詞語是“絮絮叨叨”,她說了很多的話,從她的話里我們能感受到她的高興。
師:對,但是“言多必失”,母親不小心說到了兒子的痛處,便又敏感地停止“絮叨”。于是情緒的釋放戛然而止,她又“悄悄”地出去,再一次將自己“隱藏”了起來。母親所有情緒的變化都和兒子的表現息息相關啊。
師:還有母親在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她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牽掛著兒子和女兒,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啊!關鍵是,那時的母親已病成了那樣……
她病成了那樣,還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她病成了那樣,還擋在窗前說:“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便俱驳哪樕犀F出央求般的神色。她病成了那樣,還在我答應看花后,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來。她病成了那樣,還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比我還敏感。她病成了那樣,還在昏迷前留下了最后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師:從中你讀出史鐵生對這樣的母親懷有一份怎樣的情感?
生:愧疚、自責、感激
師;是啊,我們讀懂了這位母親,一個慈愛、堅忍、樂觀的母親對兒子無私的愛,也讀懂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愧疚、自責和感激!
第四部分 讀懂苦難——沒有一個苦難不需要自己超越
師:在這里,老師有一個疑問:如此睿智的母親為什么不跟兒子講很多道理幫助他渡過難關呢?
生1:我也覺得有疑問。母親不應該
生2:母親是想讓他自己想明白吧。
師:我們看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或許會受到啟發。
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
——《我與地壇》
師:現在你們找到答案了嗎?
生:這里說“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而這條路只有自己去找。
師: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母親知道,對于陷入生命苦難中的人而言,旁人的勸解、安慰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或者說作用微乎其微。人生中沒有一條路不需要自己走,沒有一個苦難不需要自己超越??嚯y無法代替,兒子必須自己蹚出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這是母親的清醒,也是母親的智慧。
沒有一個苦難不需要自己超越
師:那么,兒子找到自己的路了嗎?
生:他肯定找到了,因為我們看到插圖中的他笑得那么燦爛。
師:是的,他認識了苦難的意義,也就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杌枞徊荒芩枷?,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p>
——《病隙碎筆》
作品《病隙碎筆》獲得老舍散文獎、傳媒文學杰出成就獎、第三屆魯迅文學獎
作品《老屋小記》獲得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第一屆魯迅文學獎
作品《務虛筆記》獲得上海市長篇小說獎
作品《答自己問》獲得作家評論獎
作品《毒藥》獲得上海文學獎
作品《來到人間》獲得三月風金杯獎
作品《奶奶的星星》獲得年度作家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青年文學獎
師:他自己完成了對苦難的超越,并啟迪了無數讀者:生命可以有殘缺和痛苦,但依然可以過得完滿和幸福。于是他也理解了當年的母親。
第五部分 利用插圖收束教學
師:孩子們,讓我們再次回到課本中的插圖,再次看看史鐵生那燦爛的、鼓舞人心的笑容。你能在他的文字中也找到這樣的笑容嗎?
生:文中雖然沒有直接寫他的笑容,但是通過讀最后一段,我感受到那潑潑灑灑,在秋風中爛漫綻放的花朵就是史鐵生的笑容。
師:說得真精彩!那秋風中綻放的花朵不就是史鐵生苦難中綻放的笑容嗎?讓我們齊聲誦讀這段文字:
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戳司栈?/p>
黃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潔
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
潑潑灑灑
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
妹妹也懂
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師:下課!
學完這篇課文,我和孩子們都被這偉大的母愛所感動。我設計的大量形式多樣的朗讀,個人讀、齊讀、師生配合讀、分角色朗讀,使孩子們在深情的朗讀中悟出了深沉的、偉大的母愛。另外通過引導學生們咬文嚼字,由淺入深地剖析文字背后的深層內涵,也加深了學生們對文本內容的深刻感悟。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使我感到:學生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從“學會”走向了“會學”。
編輯:蘇岑岑
審核:張銀中
照片:呂晨
上傳:熊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