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中提升預測能力
---三語《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學反思
一、文本教材解讀
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兒童文學作家慈琪的一篇童話,它以合理的豐富想象,講述了一間老屋與一只小貓、一只老母雞和一只小蜘蛛之間的故事。每當老屋準備倒下的時候,小貓、老母雞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現,請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幫助他們,老屋一一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一直沒有倒下?!霸僬疽粋€晚上”、“再站二十幾天”、“再站一會兒”、“還站在那兒”,它的善良支持它一次次堅持。細讀這篇童話文本,會發現其文字中更有趣的一面,“老花的眼睛”、“墻壁吱吱呀呀的響”……都在呼應著老屋已經很老了,但依然不愿意拒絕“小小的聲音”的祈求,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眼,感受老屋善良、樂于助人的珍貴品質,或者可以體會到被需要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情。
二、授課心得體會
文本利用反復手法推進故事發展的情節特點,使得“預測”這一閱讀策略能夠在本課中落實,這也是在本文學習時的重點?!安乱徊隆钡姆椒▽W生們并不陌生,在先前的語文學習中經常使用,所以“預測”是自然存在的閱讀心理。通過本課的學習,旨在將這種無意識的閱讀方法轉變為有意識、有根據的“預測”。結合文本的特點,本文中的“預測點”其實很多,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哪里都進行預測,容易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在學習時要“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小貓、老母雞的情節內容可以設計為學習預測方法,到小蜘蛛的情節就可以練習使用預測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教-扶-放,有梯度地展開學習。
同時結合本文的另一突出特點——文本一側的旁批,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時可能已經有部分同學已經讀過故事,難以營造什么內容都不知道的“預測”新鮮感,這時就可以將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至旁批,關注其他同學的預測,在一邊閱讀的過程中一邊預測、一邊分享,學習預測的基本方法:從題目線索、看圖感受、聯系內容、生活經驗、情節特點等找依據來進行預測。還要在學習中明白,預測內容與故事實際不一致也沒關系,重在敢于預測、樂于預測。
三、教學過程回顧
板塊一:喚醒經驗,激發預測
在讀故事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讀到某個地方,就在心里期待或者想象后面的情節內容了?著眼故事整體,初始旁批,嘗試一邊讀一邊預測,保護學生真實的體驗,為接下來進一步了解預測做好準備。
設計意圖:驗證學生的閱讀心理,借助交流引出學生無意識的“預測”。通過聯系導讀頁,明確單元閱讀學習目標任務,引導學生向有意識的“預測”轉變。
板塊二:閱讀故事,感知預測
1. 找關鍵詞句,體會老屋的“老”------“一百多歲”、“黑窟窿”、“破了洞”、“很久很久”……
2. 通過表格梳理幫助學生構架故事情節并能用自己的話說故事情節。
教學至此,大部分學生已經發現了這個故事的一些規律,在教學時繼續讓學生找到規律后完成表格填寫。
3. 梳理預測方法:根據課文插圖、根據故事內容、根據生活經驗進行預測。
4. 抓住故事的規律去預測,基本上就猜對了,但是最后一個格子,我預測了三種結局。通過三種不同的結局根據不同的結尾,思考預測的依據,讓學生懂得預測的內容跟故事的實際內容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預測不是亂猜,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生活經驗等來推想故事后面的內容。只要有依據,預測錯了也不用太傷心。
設計意圖:通過生生互學和交流體驗,感知預測的多種可能性。在朗讀中體會故事的反復性和規律性,并感受老屋的形象,設置預測點帶動學生邊讀邊預測。
板塊三:拓展遷移,再次預測
1、 出示繪本故事《愛心樹》,教師讀故事。
2、 學生預測故事接下來的發展。
設計意圖:以上學過的預測方法進行《愛心樹》故事情節和結尾的猜測。學生練習預測并從預測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將預測方法的滲透貫穿全文,學生學有所得。
四、教后課堂反思
這篇課文生動活潑,言語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容易讀懂。作為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意在培養學生預測的意識,提升預測的能力。通過旁批,提示學生可以根據題目、插圖、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進行預測,課后題以學習伙伴討論的形式,提示了可以預測的角度和相關依據。依據學情,我們知道了三年級的學生已經閱讀過不少故事了,他們已經在生活中或者學習中嘗試過預測了,他們在閱讀中也會思考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但是很少有意識地進行預測,因為學生通常會被故事有趣的內容吸引,而快速地讀到結局。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批注,學習預測的依據。
學生上完課后,了解了課文的旁批都是預測,知道了可以根據題目、插圖和故事內容里的一些線索,結合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進行預測,初步感受了預測的好處和樂趣。也可理解課文主題是老人希望擁有被需要的幸福。還可以運用預測,嘗試續編故事。教學目標在本堂課中都已達到。
在第一課時中,我的教學重點是對本課字詞的學習和對課文進行分角色的朗讀。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訓練,來體會人物的不同角色,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課時在學習預測方法的同時讓學生帶入情景朗讀。學生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精彩對話在課堂上情景再現。通過提前預習和多次閱讀文本,讓孩子對文本內容產生好奇,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預測老屋究竟會不會倒,為什么。學生在感受老屋的古老與破舊,體會老屋的孤獨與寂寞的基礎上,再度預測老屋總也倒不了的原因是什么。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最后通過預測《愛心樹》故事結尾,檢驗學生的預測掌握程度。
不足之處:
因為學生提前了解了故事,所以在讓學生用表格進行預測這一環節的亮點不是很多??梢哉n文內容為導向,多拓展兩篇繪本故事,來讓學生充分地進行預測。學生在預測時,建議學生可以根據題目、插圖等進行預測,讀到哪里就預測到哪里。讓學生的預測能隨時隨地地展現在閱讀過程中,這樣的話學生課堂上生成的亮點會更多。
如果再上一遍我思考可否有這樣的一個重構?第一個是在進行表格梳理后,學生對課文又進行了復述,這個環節建議放到上一節課進行。這節課建議直接把上節課所梳理后的表格呈現出來,再呈現下一個表格:老屋除了會遇到這些動物,還會遇到什么呢?讓學生進行預測。第二個是《愛心樹》的預測,比如說,他在年少時很寂寞,想要大樹陪他玩,書上說到“蕩秋千”“捉迷藏”,學生在這時就可以進行預測他還會和大樹一起做什么。第三個是《愛心樹》繪本出現蘋果時,建議樹干、樹枝都先不呈現,學生順著這個蘋果來進行第三次的預測。這樣學生的生成就會更加豐富。
編輯:嚴黎
審核:張銀中
圖片:嚴黎
上傳:熊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