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迸囵B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是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內容和重要途徑,因為應用題反映了周圍環境中常見的數量關系和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需要用不同的數學知識同實際生活和-一些簡單科學技術知識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既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又初步培養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是在學習了運用分數乘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能突破難點,讓學生建立起這類問題解題策略的模型,并能正確解決問題,我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由生活中的數學入手學數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苯虒W一開始就改變由復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用介紹人體中水分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復習讓學生回顧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再通過交換問題與條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分數乘除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時,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找等量關系,小組合作討論讓學生發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系,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并歸納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在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本主義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系,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占、比、相當于后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在三種方法中你喜歡哪一種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三種方式進行對比優化,讓學生明白用方程解決問題是順向思維,將不知道的設為未知數,直接根據題意得來。除法算式是根據乘除法之間的關系得來是逆向思維。而第三種方法是根據分數的意義得來。培養了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有 坡度有層次地設計練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通過看圖,找等量關系,鞏固了學生的分析思路;通過兩類題的對比練習,使學生掌握了兩類題的異同點,增強了學生的辨析能力,對于學生分析和解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使學生無論遇到什么題,都會做到:抓住特點,學而不亂。
五、回顧與反思,讓數學知識系統化、清晰化,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
在回顧與反思環節讓學生快速有序整理本堂課的內容,使個體所學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清晰化、系統化和結構化,加深對知識本質的領悟。在反思中進行對自己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及過程的總結,有助于學生積累相關的數學經驗,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習慣。
在本節課回顧與反思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反思一:結果是否正確?反思二:題目中還有一條信息“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2/3”與要求的問題有關嗎?題目中為什么列出這一條多余信息?
反思三:這道題與課前復習的這道題有什么區別,又有什么聯系?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反思一是通過檢驗結果的合理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反思二是對信息的分析篩選過程進行回顧,再次強調閱讀與理解題意的重要性。反思三是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發現兩類問題的內在聯系,找到共同的數量關系,學會利用舊知遷移學習新知。
朱永新教授說:“教育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主題與內涵都不同”。教學反思讓我們每天在教學中成長,每天在成長中進步,通過反思我們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發,從而走上一段新的探索征程。
編輯:凌俊華
審核:張銀中
圖片:凌俊華
上傳:熊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