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自主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經歷對身邊事物和問題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方法與能力、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本學期我們科學組的教研主題是開發“學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活動”,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積極轉變教學方式,盡可能地促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鼓勵、啟發、引導下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
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把它們放進水里》一課為例,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課題重難點解讀。
《把它們放進水里》是人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課以鹽放到水里“不見了”這一常見現象為載體,展開探究學習。二年級的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將物質放到水里會出現溶解現象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學生對于溶解的了解僅是表象認識,比較單一片面,沒有形成清晰科學的認識。例如他們認為食用油和鹽糖一樣都會溶解在水中,和面的時候面粉是溶解在水中的。所以本節課學生將不同的物質放入水中觀察現象,知道有些物質在水中容易溶解,有些物質在水中很難溶解,最后分析得出溶解的含義。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到學習科學要經歷猜想、實驗、觀察、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初步奠定科學素養。
二、教學設計分析。
1.設疑激趣,引出課題。
播放動畫《驢子過河》,一只小驢子背著重重的鹽袋掉進水里后發現鹽袋變輕了。為什么小驢子掉進水里身上的鹽袋就變輕了,同學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動畫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感知溶解現象,為建立溶解概念做準備。
2.自主探究,揭秘溶解。
(1)將鹽、糖、酸梅晶、沙子、食用油放進水里會怎樣呢?
學生自由猜測,完成記錄單。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猜測。
(2)驗證猜想并觀察白糖在水中變化的過程。
學生將白糖放進水中不攪拌,仔細觀察白糖的變化過程,小組互相交流觀察結果,得出兩個結論:物質放入水中,顆粒從大到小均勻分布,最后肉眼看不到,這種現象叫溶解;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質不可以溶解在水里。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學生動手實踐,觀察白糖的顆粒在水中變小的過程。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匯報、師生探討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收集科學證據的能力。同時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3)在一定量的鹽水中持續放鹽會怎樣?
學生提出猜想,教師現場驗證。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鹽在水中不能一直溶解,溶解有限度。
設計意圖:科學即提出猜測—驗證猜測—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先動腦提出猜測,形成前概念為實驗做鋪墊,實驗結束后以事實為依據得出結論。
3.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解釋為什么過河之后,小毛驢覺得輕松?
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溶解現象。
設計意圖:學生在舉例說明中鞏固知識、發散思維。
4.暢談收獲,小結延伸。
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獲。教師提出新的問題:鹽不僅可以溶解在水里,溶解在水里的鹽還可以再顯現出來,吊足學生的好奇心后并不揭示答案,給學生留下課外探究的空間。
設計意圖: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探索,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教學過程思考。
在教學本課時,我以課標新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以自主探究作為主要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經歷猜想假設——實驗驗證——表達交流——分析總結這一基本程序,注重培養學生“經歷、體驗、發現”的科學過程,不斷激發學生研究科學的本能和欲望,讓自主探究式教學思想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和拓展?;仡櫛竟澱n的教學過程,我認為小學科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應具有三個基本流程:
1.設疑激趣。
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發探究反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教材,緊抓重點,精心創設有趣有效的問題情境。當學生被探究欲望和挑戰所激發時,最能表現出自己的創造力并完成由興趣向志向的轉變。所以,教師應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之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懷著迫切求知的心理進入新課學習。
由于本節課的學習對象是二年級的孩子,我采用動畫導入的方式,講述一只小驢子過河的故事,當它背著重重的鹽袋掉進水里后發現鹽袋變輕了,它認為水有魔力。為什么小驢子掉進水里身上的鹽袋就變輕了,同學們是怎么想的呢?形象活潑的動畫和神奇有趣的問題立刻調動起孩子們的注意力和積極性,他們開始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們迫切的想對鹽袋變輕的原因進行深入探究這一前提下,我們進入了第二環節的學習。
2.合作探究。
(1)確定探究問題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生長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識的種子。如果問題來自于學生本身,他們才更有興趣去解決問題。在動畫導入環節,孩子們通過討論一致認為鹽在水中消失了,那么鹽是怎么消失的呢?這是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也是本節課探究的目標之一。
(2)自主探究實驗
本節課以鹽作為切入點探究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我提供了幾種與鹽性質相似或有較大差異的物質,如糖、酸梅晶、沙子、油給孩子們進行對比操作。他們將五種材料放進水里,輕輕攪拌后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在水里消失,只有鹽、糖和酸梅晶消失在水里。
接下來他們十分興奮地制定了重點觀察計劃——顆粒較大的白糖在水中消失的過程。小組長將一勺白糖輕輕放進水中,白糖緩緩沉入水底,其他小組成員屏氣凝神盯著白糖,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一眨眼的功夫白糖就消失不見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驚奇的發現剛剛大顆粒的白糖好像變小了幾圈,又過了一會,白糖變成了一個個小小的點點,最后完全看不到白糖的顆粒了。至此,孩子們終于發現了物質在水中消失的過程,整個教室充滿了嘖嘖的驚嘆聲和歡快的笑聲。
在成年人看來是可笑的、幼稚的“探究結果”,孩子卻覺得十分驚奇,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種驚奇是促使他們加速進行探究的一種刺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多給予孩子自主探究的機會,指導他們在實踐中去體驗去發現,這樣的感受和經歷,比現成的知識更重要也更有價值。
(3)交流探究收獲
實驗結束后,我請小組成員分享觀察到的現象。因為經歷過這樣一個觀察探究的過程,每個孩子都有話可說,他們相互交流各自觀察到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實驗現象,交流自己的發現,交流各自對這個現象所說明的問題,傾聽別的小組的意見與本組有何不同,相互啟發、補充對問題所產生的感性認識。最后共同討論得出結論,歸納出溶解的含義:物質放入水中,顆粒從大到小均勻分布,最后肉眼看不到,這種現象叫溶解。
交流總結環節是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感性認識的提升,是在探究、研討、合作、交流等活動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推理,對形成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加工,從而得出科學結論的過程。
3.應用拓展。
新課改之后的小學科學教學目標傾向于在教學活動中聯系生活,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在本課的學習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溶解的相關知識,還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或分析身邊的溶解現象,感受溶解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自主探究環節結束,孩子們已經理解了鹽、糖、酸梅晶等物質放進水里會消失,是因為它們在水中發生了溶解現象,這時候我們的焦點再轉移到新課導入時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小驢子掉進水里后就發現鹽包變輕了呢?”,孩子們利用所學的溶解知識做出了詳細的解釋:鹽包掉進水里,鹽顆粒從大變小、最后均勻分布到水中形成肉眼看不到的狀態,這種現象即溶解。
第斯多惠曾說:“普通教師奉送真理,優秀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彼?,精心設疑激趣,引發探究問題,參與指導實踐,組織研討交流,拓展思維空間,是新課程賦予每一個優秀教師的職責,學生只有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才能成為會學習的人,從而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編輯:鄒賢玲
審核:張銀中
圖片:吳寬
上傳:熊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