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在前、探在中、思在后”——助力教學成功開展(二)
——2021學年下學期公開課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培養他們的科學創新和實踐能力,科學組一直遵循“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的研討模式,”有效的促進了教學工作的開展!
2021年10月下旬,我在三年級開展了一節公開課的教學活動,課題內容是“手電筒的秘密”,以下就是我在活動中的收獲和反思——
一、研在課前——備課、磨課、詳案、試講、說課,充分的準備是公開課成功的關鍵!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書一共有五個單元,在第三單元“家庭用電”中,同學們將首次接觸電路,這為他們今后學習電學打下基礎,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課就是“手電筒的秘密”,手電筒是常見的照明工具,內部的元件構成是發光的關鍵,教材內容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因為上學期較為成功的公開課嘗試,我興致勃勃的將它定為公開課的課題,畢竟——課題越是有難度才越有探究的價值!
拿定主意后,我認真研讀了教師用書,從教學建議中抽絲剝繭,形成了初步的教學流程,將本課定為兩個探究環節,分別是觀察手電筒的構造和讓小燈泡亮起來,觀察手電筒必不可少,它為同學們創設了認識電路元件的情景,為了有效開展,我研究了手電筒的構造,將活動調整成結合實物和圖片進行觀察,這樣一來既能達成教學目的,又能更好的組織課堂,將重點放在點亮小燈泡的探究活動中來,第一次試課因為沒有考慮清楚穿插視頻的作用,第一個探究環節顯得凌亂無序,同組的靜靜老師指出了這個問題,建議我將講解和視頻二選一,同時肯定了同學們在探究環節的精彩表現,結合戰友的真誠建議和以往經驗,我開始手寫教案和詳案,準備實驗材料的同時進行梳理和說課,充分的準備是非常有必要的,公開課前每天一次的說課演練對于完善教學環節和提煉課堂設計功不可沒!它讓我的教學思路越來越清晰,教學流程也熟諳于心,就這樣經過一周的準備,我迎來了本學期的公開課!
課前充分的教學準備是公開課成功的關鍵,同組老師前去觀摩、研討能夠發現問題、優化課堂,是公開課成功的重要助推力!
二、探在課中——教學活動圍繞重難點展開,用大問題揭示主題,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推進教學,實驗探究才會層層遞進、有序開展!
本課借助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手電筒,引導學生觀察,進而提出探究問題:手電筒是怎樣發光的?學生觀察了手電筒以及元件的結構后,知道手電筒中燈泡怎樣發光,初步開展探究簡單電路的活動,通過擺弄小燈泡、電池、導線等材料,嘗試各種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最終認識有關簡單電路的問題。
教材說明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思路——觀察手電筒、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探究驗證、得出結論,為了使教學活動更加流暢,我不斷地調整思路和問題,力求語言精煉,問題指向性明確,上下環節銜接緊密,探究過程層層遞進,方法如下——
1. 通過設問激發學生觀察和思考,通過猜測引導學生探究和驗證;
我在導入環節呈現手電筒,請同學上臺演示如何使用它,讓燈泡點亮或者熄滅,引導學生觀察開關的作用——點亮或者熄滅小燈泡,那么“是什么讓手電筒發光的呢?”,通過提問導引同學們思考手電筒內部元件與手電筒發光之間的聯系,很快就有同學提出“小燈泡能夠發光”、“電池提供電”的猜測,這樣的預設和生成是為了認識電路元件和電路知識做鋪墊——
在導入環節,實物演示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大問題則為整節課的探究活動拉開帷幕,激發了同學們的主動探究意識!
2. 巧妙運用課件和視頻等素材,結合問題為探究創設情景,如觀察電路發現元件的結構特點,觀看視頻探究燈泡怎樣發光等;
猜想結束后課堂進入第一個探究活動環節——觀察手電筒,我在課件上呈現
出手電筒剖面圖,讓同學們逐個說出元件的名稱——電池、燈泡、導線、開關,這樣的認識活動直觀緊湊,能將更多的時間用來探究元件結構,接著我用一系列承上啟下的問題引導同學們觀察和發現——
“小燈泡的作用是什么?”——“發光!”
“它用什么發光?”——“燈絲!”
“為什么燈絲和金屬架都是金屬材質呢?”——“金屬導熱、導電!”
“你能畫出電流經過燈泡的路線嗎?”
小結:電能夠流過燈泡是燈泡發光的關鍵!
“既然電流經過小燈泡能夠讓小燈泡發光,什么能提供電呢?”——“電池!”
“電池兩端有什么不一樣呢?”——“凸起的是正極、平平的是負極!”
“燈泡有連接點,電池的正負極也是它的什么呢?”——“電池的連接點!”
“它們之間用什么來連接呢?”——“導線!”
小結:用導線將電池、小燈泡、開關正確的連接在一起,燈泡就會發光了!
在觀察探究環節,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導引同學們觀察電路元件的結構特點,揭示它們與電路之間的關聯,認識元件的過程就是電路形成的過程,課件上元件呈現的順序暗藏玄機,它們環環相扣、互有聯系,問題引導也頗有用意,整個環節流暢又生動,元件必不可少,電路連接也很重要,我播放了視頻“手電筒為什么會發光”,讓同學梳理出開關控制燈泡的原理——
開關閉合,電流經過小燈泡,小燈泡被點亮!
開關斷開,電流斷開,小燈泡熄滅!
因此電流能否流過小燈泡是小燈泡被點亮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讓電流經過小燈泡呢?結合這個問題,我和同學們一起觀察了手電筒的電路連接方式,說出并畫出元件的連接方式,以及電流經過元件的猜想,從手電筒實物到剖面圖,再到畫出連接圖,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問題引導和大膽的猜想,能理解并說出燈泡如何發光,這種建立在知識體系和結構上的探究方式,不但揭示了電路知識,也讓整個過程流暢完整,同學們變被動為主動,形成了對電路的初步認識!為更進一步的實驗驗證做了充足的鋪墊!
3. 在實驗中驗證所思所想,通過動手操作形成對電路的初步認識;
認識了電路元件和連接方式,接下來就是本課的第二個探究活動——讓小燈
泡亮起來,同學們通過動手連接電池、燈泡等元件,驗證和探究小燈泡發光的奧秘,剛開始他們拿到實驗器材還無從下手,我出示手電筒剖面圖給予提示,他們經過討論和研究很快就找到了不同的連接方式,彼此配合、幫忙用導線將電池和燈泡連接起來,不一會兒整個教室此起彼伏的響起了“亮了!亮了!”的驚呼聲,動手操作是試驗探究的重要環節,是同學們摸索連接方法的重要方式,實驗結束后我請同學們上臺分享和展示連接方式,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電流是怎樣通過這幾個元件讓小燈泡亮起來的!在同學們的實驗基礎上呈現電流流過的路徑,引導同學們明白電流在電路中形成回路是小燈泡發光的奧秘所在!至此本課的重難點得到突破!
先觀察、思考再實驗的方法層層遞進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既符合同學們的認知規律,又使本課的探究環節得以圓滿結束!
4. 通過糾錯解決問題,運用所學、鞏固所學!
教學活動的每一步都應該圍繞重難點展開,因此我將找出錯誤的連接電路作為鞏固環節,讓同學們活學活用,運用所學的電路知識來解釋這些電路是否是通路,在這個發言環節,同學們表現的非常踴躍,他們不光能指出不對的連接地方,還能說出它們是斷路還是短路,對于通路還能用手描繪出電流流經的路徑!正如我們在結語中所說——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道路,電路也不例外,讓電流經過的路就是電路,它需要用導線將相關的元件連接起來,電流能夠從正極流出去經過元件再流回負極形成回路,它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讓用電器工作!”
——至此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三、思在課后——遵循知識形成的規律和內在聯系,設計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讓同學們經歷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
縱觀本節公開課的教學活動,“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助力了教學的有效開展!但我還有不少環節需要精進,如對于課堂精彩的生成缺少創造性的回應和點評,同學們或正確或錯誤的連接方式都以可以作為研究的極佳素材,這些都是我太過于拘泥教學設計所至,教學活動開展的還不夠靈活和開放!并且在環節的過渡和銜接上還可以改進,如由同學提出用連接小燈泡的方式來驗證所學,這樣同學們不光能進行自主探究,還能熟稔科學探究的步驟——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趙老師肯定了我的進步,如教學環節圍繞重難點展開,銜接緊密、循序漸進,這樣的鼓勵讓我有信心和動力在今后工作中繼續深耕和嘗試,同時她也坦誠告知了不足之處,讓我明白要善于把握課堂生成來進行探究,一節優秀的公開課同樣凝聚了集體的力量,在普綜組嚴謹、務實的教研氛圍下,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在自發的努力著、奮進著,每一次賽課我們都全力以赴——是教學、是工作,也是行走在研究的道路上!
編輯:劉佳
審核:張銀中
圖片:呂晨
上傳:熊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