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gio2s"><u id="gio2s"></u>
    • 2017中考喜報
    • 初中部全景
    • 升旗儀式

    深化過程開放 助力學生思維 —— 地理組課例研究報告
    2022-01-19 10:46:19   來源:初中部    點擊:

    深化過程開放 助力學生思維

    ——地理組課例研究報告(2021年課例研究報告之四)


      一、研究背景與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開放式教學的研究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許多專家學者對開放式教學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認為開放式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的開放,是不同教育理論的兼容并包,不僅是指時間和空間上的開放,還涉及問題的開放、內容的開放、過程的開放、形式的開放、評價的開放等等。近年來,國內一些重點高校進行的開放式教學改革,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做法。但就我國學校的總體水平來說,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研究,開放式實驗教學還都處于探索階段,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開放式教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研究意義與價值:

      教育的根本在于要創設一種能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的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全方位的、可持續性的發展。而開放教學的理念與此十分契合,只有將課堂向學生開放,他們才有機會參與其中,并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找到學習的方法。

      開放式課堂教學,是針對過去“封閉性”教學而言,即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減少“指令性”的成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運用知識,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促使學生發揮自己的課堂主體地位,變學會為會學。

      三、課例研究目標、內容:

      目標: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地理課堂,主體地位更加凸顯。

      內容:通過教學內容的開放,教法、學法的開放,教學活動的開放,師生關系的開放實現學生思維的開放,能力的提升以及課堂主體地位的凸顯。

      課例研究團隊:

      負責人:夏倩

      成員:魏運雙、胡小龍、張淼、萬雅露、李昕睿、李韋琪、汪歡

      攝影:汪歡、張淼

      資料收集:魏運雙、胡小龍、李韋琪、李昕睿

      課例匯報課:萬雅露

      課例研究報告:萬雅露、夏倩

      四、研究步驟:

      1.撰寫課例研究實施方案

      2.走進課堂,具體實施:

      共分兩個階段:9、10月份共8周為嘗試階段;11月、12月初共五周為鞏固提升階段。

      3.進行課例研究匯報課展示

      4.總結反思形成課例研究報告

      五、實踐過程:

      1、課堂實錄:學生觀察古漢字“聚落”字形談發現,導入新課。自主預設學習目標,結合學習目標自學教材,包括聚落的城鄉差異,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聚落與文化遺產。學生通過觀察城鄉圖片描述城鄉差異,開展酋長會議選擇聚落地址,小組討論剖析民居與自然環境,小主講人介紹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各抒己見探尋安居古鎮發展之路。

    QQ截圖20220119104501.png

      2、觀課議課和課后反思:

      本節課最突出的亮點表現在:1.開放的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生成的整個過程。注重對學科素養的培養,形成人地協調觀。2.充分結合隨州鄉土地理讓教學內容生活化,引導學生關注、熱愛家鄉。3.教學重難點突出,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探究聚落形成條件突破重點,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突破難點,學生思維在活動中充分打開,知識生成自然。4.注重學科素養的生成,通過設計探究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發展觀。

      經課例匯報實踐,還有以下內容值得反思提升:1.教師需要在課前吃透教材,做好充足的課前預設,關注課堂教學各環節中可能出現的跨學科知識,巧妙引導學生進行學科間的知識融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2.“談天說地”是地理課堂上的學科特色環節,這個環節由學生主講、生生互動完成,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有時課堂難免出現冷場,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對學生表現的不足之處及時引導、補充,進一步增強課堂掌控力。

      六、課例研究成果總結:

      過程開放是“開放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能穿插豐富多樣的活動打開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課堂中。本學期的課例匯報課主題是七上地理的《聚落》一節,本節教學內容貼近七年級學生生活,對于教師來說在開放教學的實施上可操作性強,能較好實現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地理課堂,主體地位更加凸顯的目的。

      1.設計新穎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巧妙的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教學成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聚”的古字形正好有人們在一起打獵之意,“落”的古字形里面有水有草,采用觀察“聚落”古字形談發現的方式導入,既能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又能引發學生對水草豐茂之地更容易形成和發展為聚落的初步猜想,讓學生能更好感知本節課的重點,從而有目的的進入新課學習。

      2.選取生活化的素材,激發學生的表達欲。

      初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拓展了地理學習的空間,也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本節教學中,選取隨州的城鄉景觀圖區分城鄉差異,播放隨州的城市宣傳片理解聚落形成和發展的條件,小主講人介紹隨州的聚落遺產全班暢談安居老街的發展與保護,力求做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3.構建趣味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情境教學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因為只有把知識和技能鑲嵌在具體的情境中才更容易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為開放課堂添磚加瓦。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環境因素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但是這個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知識點的生成很容易單調且生硬,為了使教學環節更加流暢,知識生成更加自然,設計部落酋長帶領族人找居住地的情景,不僅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也能打開學生的思維,助力課堂過程開放。

      4.鼓勵多角度的討論,碰撞思維的的火花。

      本節中有一個難點內容:探究民居與自然環境,突破該難點的很大限制因素是學生們的生活經歷和社會閱歷很有限,對于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理解比較片面,因此選取全世界范圍內有代表性的區域,讓學生從民居建筑材料、結構特點等方面多角度討論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通過思考、討論、辨析的過程打破學生的思維局限,突破本節難點。

      教學開放的目的是相同的,每個老師都希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是實現開放的途經是多樣的,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過程開放的實施策略都應有所不同,我們將帶著研究的初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策略,讓學生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


    通訊員丨萬雅露  夏 倩   編輯丨葉冠睿   編審丨劉萍  審核丨郭遠林  陳超

    相關熱詞搜索:課例研究

    上一篇:巧用方法促課堂開放 關注現實助學生提升
    下一篇:問題開放“四步曲” 推進數學解題教學

      投訴建議

    通過Email將您的想法和建議發給我們

    建議:196838679@qq.com

    舉報:196838679@qq.com

  • Copyright © www.tianjufc.com  鄂ICP備08006893號  
  • 網站維護:葉睿 / 15337333444   隨州炎帝科技支持
  •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最新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黄片AV在线免费观看
  • <xmp id="gio2s"><u id="gio2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