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養成記
南關口校區 徐慧
在2017年9月,我擔任了103班的班主任。接手這個班的第一個星期,我給家長們布置了第一道作業,它可以讓我快速的了解我的36個孩子及他們的家庭。作業布置下去以后,家長們都非常的配合,兩天的時間,我收齊了36份作業。有了這樣好的開端,我相信103的大朋友小朋友們一定會相處得非常的愉快、非常的融洽。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接手一年級初我們就在思考,這些孩子來自各個家庭,又從各個幼兒園而來,很多行為習慣要求都不一樣,我們得從習慣入手,所以一開始,我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訓練。但是我們發現這個效果并不是很很好,我們說讓孩子不許喧嘩,下課走進教室,一定是喧鬧的。我們說不許跑,但你一看上廁所他就在跑;而且我們發現,這也不僅僅是我們103班一個班的事情,它仿佛成為我們整個一年級這樣一個共性,怎么辦呢?在我們一年級老師的共同商討下,我們決定將傳統文化納入到我們一年級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來,完成一個從老師說“不許”到學生說“我要”的過程。就這樣,我們在班級內開展了成語故事、美德故事、傳統游戲、十二生肖故事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最開始是老師講,孩子聽,后來就是以孩子講故事為主,孩子講,我們拍,再將視頻制作成二維碼。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的學習生活,拓寬了孩子的視野,最有意義的是小故事里蘊含了做人的大道理,德育教育正在悄悄地美化著孩子們本就純真的心靈。為了豐富教育環境,我們布置了傳統文化墻,第一版塊和第二版塊是以常見的成語故事、美德故事、十二生肖、傳統游戲。第三版塊就是孩子的照片和講故事的二維碼,這樣家長拿出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孩子在班上講故事的場景,提高了家長們的關注度和參與意識,為家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整個傳統文化貫穿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它不僅僅激發了孩子自主讀書的能力,還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養成了好的行為習慣。最讓老師們驚喜的是他們越來越敢于大膽地表現自己,每個人都爭當故事大王,希望把自己的故事與心得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音樂課上,我們學習了一首《言行得修》,略改歌詞,把它作為一年級孩子的習慣養成歌曲教給孩子們唱,一首簡單的歌曲,就能讓孩子們很快記住所有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
在隨外2017年度班級文化巡回展示中,我們班有6個孩子當了小小解說員,孩子們當時的表現令所有的老師都伸出大拇指對我說:徐老師,你們班的孩子真棒!是的,我們的孩子真棒!這就是我們的孩子,這就是隨外德育為先的教育??墒?,馬上就要放寒假了,根據我以往積累的經驗,平時我們就說5+2=0,5天在校,2天在家,周一來給你一個0,孩子什么都忘了,更不用說一個寒假下來,我們就特別擔心,那怎么辦呢?想到這一點我又給家長們布置了第二道家庭作業——“假期習慣養成表”。
孩子們年齡小,對他們而言,他們需要他人的約束,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適當的激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給家長布置的第二份家庭作業就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都知道一個正月下來,吃喝玩樂,想要堅持真的很難。所以開學之后,老師們不約而同的向我反映:徐老師,怎么班上孩子們的習慣變差了?沒有去年好啦。我覺得這個和家庭因素是分不開的。充分說明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另一個陣地。還是要把我們的盟友家長好好的利用起來。對此,我又給家長布置了第三次作業——“好習慣養成執行表”。
這個表格的制作我沒有規定格式,只是給家長列出了一些讓他們參考的計劃,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對內容進行修改,然后在家監督孩子完成。實施過程老師不參與,但是我要看到你的執行記錄。我會不定期抽查,比如說我會在某一個星期在班級QQ群里@三到四名家長,請他們把孩子的習慣養成表發給我看,我再針對孩子近期的行為習慣進行溝通,第二天再在班上對進行情況反饋。表揚在習慣上堅持好的同學,特別不能堅持的我會單獨跟他聊一聊他在家里的習慣問題。
這個習慣表我基本上做到每個月每個孩子都點評,要讓家長知道,老師的任務既然布置下去了,就一定會有實施,有反饋。這樣家長才會堅持。
在開學初,我發現孩子們的隊列沒有去年好,我們要求路隊快、靜、齊,但是他們經常會充耳不聞,排隊時嘰嘰喳喳地吵,給人的感覺非?;靵y。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和我的副班殷老師決定從班級路隊入手來加強孩子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從開學第二周,我們每天抽十分鐘來進行軍式化的路隊訓練,非常感謝殷老師,她的口令喊得非常好,這也幫了我很大的忙,每天都是她喊口令,我在一旁檢查和督促。從開學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孩子們在路隊和其他集體活動時的表現有了非常大的進步。
在我的103班里成長著36朵小小的浪花,雖然他們現在還不那么起眼,但是他們有著奮斗不息、勇往直前的浪花精神。今天我們停留在隨外溫馨的港灣,明天我們就將勇敢地奔向波濤洶涌的大海汪洋。